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一種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块逐漸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當斑塊在動脈內逐漸沉積,會造成動脈血管內壁失去彈性,導致動脈血管內徑逐漸狹窄,使血流量減少,甚至阻塞血管。這情況可以發生在身上任何一條動脈。而發生在下肢周邊血管的狹窄便稱為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風險
在2010年的研究報告更指出,全球約有2億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病變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最新的統計數字指出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病變有上升的趨勢, 多由下肢的股腘動脈阻塞引起。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症狀
- 早期無症狀: 約一半患者早期無任何症狀,是通過其他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
- 下肢疼痛: 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麻痺感及下肢冰冷。
- 間歇性跛行: 部分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間歇性跛行。走路時出現下肢疼痛而要暫停休息
- 感染潰瘍: 由於下肢缺乏血液的供應及神經感覺異常,往往傷口難愈合
- 下肢壞死,嚴重更要截肢: 長期的感染及潰瘍,導致下肢缺血壞死,要截肢保命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與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有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 :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
- 男性較女性多
- 吸煙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膽固醇
- 代謝綜合征 (包括肥胖)
- 家族有動脈阻塞性等病變史
- 同型半光氨酸血症
- 心、腦血管病變等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建議接受相關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控制潛在的心、腦血管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